房天下> 正文

小区测评之泉星小区:120万买一套比较划算

2016-11-23 09:27:00作者:

时隔一年,小编再次来到泉星小区,走访过后并没有如我第一印象这么好,回想之前的场景,然而脑海中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子。

综合评分 4.17分/5分

犹记得去年夏天,拍摄完东工商河抬头向西的匆匆一瞥,一片住宅楼给我留下了一个高大上的印象,之后才知道这个小区叫做泉星小区。时隔一年,小编再次来到这个社区,走访过后并没有如我印象那么好,回想之前的场景,然而脑海中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子。

优点

1、小区位于天桥区长途汽车总站东200米处,共有23辆公交、1辆BRT经过;
2、靠近东门的底商有超市、便利店等,小区中心位置有泉星婴幼园、泉星小学、水池,靠近北门的底商有餐饮店,还有一些小广场配备户外健身器材;
3、小区东门挨着东工商河,可以进行钓鱼,东、西、北门挨着底商,超市、药店、诊所、餐饮店等各类型商铺均有。

缺点

1、小区绿化率较低,而且道路和配套设施略显陈旧,与小区格格不入;
2、小区东门挨着垃圾站,有异味;南围墙正在规划建办公场所,施工会有噪音,而且还挨着北园高架,生活也会受到影响;西门挨着济洛路,虽然暂行通车,但是还处在修路中,出行会受到影响;北门正在铺设管道,留下一个道路供车辆行人经过。

小区信息

地段交通 4.00分/5分

沿着济洛路,往北可到动物园,往南可到火车站;沿着北园大街,向东南可到大明湖,向西连着无影山中路。虽然地处天桥区,但是距离大明湖也不过3公里的,地理位置相对较好。

小区周边共有3个公交站点、1个brt站点,可途经天桥区(火车站)、历下区(大明湖)、历城区(王舍人)、市中区(千佛山)、槐荫区(济南西站),没有一辆公交可高新区。西临的济洛路正在修路(规划持续一年),虽然可以试通行,但是会对居民产生一定的影响,特别是开车上下班人群,在本来就会拥堵的情况下修路,情况可想而知。

小区配套 3.50分/5分

泉星小区分为一区(8栋)、二区(14栋)、三区(7栋),总体规模并不大,有东、西、北三个正门,小编是从北门进入的,虽然有门卫,但是他们并不过问行人,随意进出,安全性有待商榷。进入小区后,道路崎岖不平,两边环境较差,虽然在路上碰到了打扫卫生的大妈们,但是并没啥效果。

深入小区内部,一眼就看到了位于小区中心位置的泉星幼儿园和泉星小学,从墙外可以看到十几个孩子正在上体育课,年轻而充满活力。在泉星小学的南面有个小水池,可以说是小区的一个亮点,占地约100平,由于时值冬天,水里面的荷花枯萎了,旁边的石凳上并没有居民闲坐聊天,但是靠近西门的广场上,年轻母亲带着孩子,还有老年人,均聚集在里面玩耍,气氛非常好。

周边环境 5.00分/5分

其实在进入小区之前,小编绕着围墙在外面走了一圈,给我的感觉就是“脏、乱、差”。挨着东门的北侧有一个垃圾处理站,出了门就能闻到一股异味,如果是夏天,味道会更大,小区南侧已经被围起来了,规划建办公楼,挨着的住宅楼居民以后肯定会受到噪声影响,再往南10米的地方就是北园高架,对于车来车往的交通要道来说,噪声污染是少不了的。

走到北门看到的是很多工人正在铺设水管,汽车厂东路南侧的路已经被挖开,由于规模较小,所以所用时间较少,并不需要担心。走到西门看到的是济洛路正在修路,很多工人、机器在施工铺路,场面嘈杂混乱,而且本来就挨着长途汽车总站,所以堵上加堵,对于有车的人来说苦不堪言。

无论是修路、铺管道,还是建办公楼,这些可能都是短暂的(几个月,甚至1年),而且修整完之后,居民生活肯定会更方便。临着东门有东工商河,小编看到4个中年人正在钓鱼,非常清闲,而西门和北门有很多底商,超市、药店、餐馆、其它功能的店铺,可谓样样皆有,居民生活其中确实很方便。

房价成交

有买才有涨,一个愿卖,一个愿买,泉星小区有两点是非常吸引购房者的:1、地理位置便利,虽处于天桥区,但是挨着汽车站和火车站,重要的是与历下区也比较近,做公交也比较方便到达其它区域;2、小区内配有小学和幼儿园,孩子上学非常方便,而且汇才中学也是济南知名学校。

综合评价

总体来说,这个小区性价比还是可以的,如果有钱可以选择购买这个小区的房子,无论是刚需、改善,还是买给老人住,均可以。由于小区内部的房子面积普遍较大,而且单价相对较高,现在小编以一套120万、100平的房子,商业贷款30年,4.41%的利率(银行一般打9折)举例说明一下(实际中,税收会有一些抵扣,但是相差不大):

免责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房天下”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文中所涉面积,如无特殊说明,均为建筑面积;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,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。

本文提及小区

  • 泉星小区

    参考均价:13963元/㎡

    天桥-长途汽车站

微信扫码打开

房天下小程序